发布日期:2025-06-23 21:49 点击次数:111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一位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后,提出了四大发明的说法,这四大发明咱们都耳熟能详,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火药。当然,提到火药,结合近代中国的遭遇,有人就说中国人的火药只是拿来制作炮仗。这话当然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图片
◇ 图为刘基的著作《火龙经》中描绘的“飞云霹雳炮”其实,中国很早就把火药用在实战当中,只不过几百年间火药兵器也没啥太大变化。以至于在明朝后期,明朝在机缘巧合之下装备了一种从葡萄牙传来的新式火器,这就是佛郎机。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大量装备军队,并在晚明的战争中大放异彩,以至于有些历史科普读物把它形容成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火器。那这这佛郎机怎么来的,它相比于大明之前的火器有什么优势,它在战场上如何运用,后来命运又是如何,当然,以及它到底是不是不可战胜,今天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图片
◇ 图为明初“碗口铳”复制品
大明朝建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军队中比较普及的火器是火铳,这玩意用的时需要从前方把火药和弹丸装进去然后点燃引线开火。甚至更早时期,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于洞庭湖,装备大量火铳的部队就是朱元璋得以最终获胜的重要因素。当时的火铳也有口径大小之分,小的可以拿在手上发射,称为手铳,大的需要给架起来使用,称为碗口铳。《明太祖实录》记载,“凡军一百户,铳十,弓箭三十”。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火铳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到了永乐年间,有鉴于火器的威力,除了边军少量装备这玩意儿,最精锐的火铳和士兵叫朱棣给划拉到一块儿,组建了一支专门操练火器的部队,起名神机营。
图片
◇ 图为《火龙经》中的明军鸟铳队与此同时,朱棣严禁民间收藏私造买卖火器,发现谁家有火铳就抓起来处死。表面上看我大明朝因为有火铳而遥遥领先不可战胜,不过这火铳却有两个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就是发射速度太慢,操作者得装药装弹压实之后再发射,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黄花菜都凉了,就算是熟练的老兵,在面对骑兵冲锋的时候能放一次就了不起了,而且只要发射出去,骑兵也就冲到了跟前。第二就是没有起码的瞄准和调整机构,命中率非常低。拿着这种武器去对抗漠北的蒙古骑兵实在是力不从心。
图片
◇ 图为影视剧中展现的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俘虏的明英宗图片
◇ 图为明代边军装备使用的火铳(由上到下分别是:三眼铳,单眼火铳,长火铳)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于八达岭长城博物馆大明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蒙古都只能非常被动,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捉了去,神机营这支大明压箱底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虽然经过重建,还是挡不住蒙古人入关打秋风,甚至到嘉靖年间蒙古人还能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实现了字面意义上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明军的火铳拿骑兵没办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在大明帝国的东南方向,倭寇也日渐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这就是所谓“南倭北虏”,如果这火铳的种种顽疾不能彻底解决,这两股心腹大患不仅会搅得金銮殿上的朱天子不得安眠,而且大明朝在军事上就会输个底掉。
图片
◇ 图为长期困扰明朝国防安全的“倭乱”示意图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方,葡萄牙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而他们之所以能不断开拓危机四伏的大海,所依仗的除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他们的海船也装备着一种能够快速装填发射的小口径火炮,他们称之为“鹰炮”。
图片
◇ 图为佛郎机正版货——鹰炮实物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于西班牙马德里航海博物馆
图片
◇ 图为三喵先生拍摄于荷兰国立博物馆原装“鹰炮”说到这种鹰炮,还得简单提一下欧洲火器的发展历史。早在十四世纪,欧洲人就掌握了大规模用硝制硝的技术,这就使得火炮的生产成本变得非常低,欧洲各国的军队也都普遍装备了火器。到了15世纪,随着战争的规模烈度不断扩大,进一步刺激了火药市场的发展,再加上火药和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火枪火炮的质量不仅变得比以前更好,装备成本还进一步下降,所以欧洲人的海船都能装备类似“鹰炮”的火器。鹰炮的原理并不复杂,其后部有一空间可以放置一个体积更小的“子炮”。一次发射的火药和炮弹可以放在子炮里,这样一来一次发炮之后只要把子炮更换掉就能迅速地二次发炮,射速比起火铳那是大大提高。除此之外这炮还有一个旋转相对灵活的支架,也能有一些简单的瞄准器具,射程几百米,对付一般的香料群岛上的土著人独木舟还是绰绰有余。
图片
◇ 图为葡萄牙人的鹰嘴炮这样的炮结合其他更大口径的火炮,就成了葡萄牙人在远东地区横行霸道的依靠。大明正德年间,广东一带的海疆镇守官员,比如海道副使汪鋐等人是亲眼见到了葡萄牙人海船上的这些小炮,深感其威力巨大,于是上奏朝廷要求加强海防力量。当时葡萄牙船上有一名叫杨三的华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此人熟悉配置火药和基本的火器操作,汪鋐派人暗中联络杨三,希望这个“海龟”给出具体的西洋火器制作方法好照葫芦画瓢。
杨三虽然皈依了洋教,还是心系家乡同胞,于是就把西洋火器的方法倾囊相授。就算是消化这些二手资料造出来的山寨火器已经比大明的火铳好多了,在后续几次海战中大明以多打少,再加上这些山寨火器的参战,还真让葡萄牙的落单海船吃了瘪。到了嘉靖初年爆发的茜草湾海战当中,大明甚至俘虏了两艘葡萄牙海船,船上原装的小型火炮也完整落入大明之手。
图片
◇ 在屯门之役中,汪鋐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佛朗机等武器打击葡萄牙人,对明朝海防建树殊多。图为汪鋐当明军拿到葡萄牙人的原装货后,跟自己的山寨货一比,立马就看出了差距,由于冶炼技术不过关,明军山寨货炸膛风险很高。大明有了实物之后马上展开了更进一步的仿制工作,到了嘉靖三年,葡萄牙的这种火炮终于得以国产化,其完整的制作工艺也被正式记录在案。当时的大明朝管西班牙葡萄牙人都叫做“佛郎机人”,这其实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听到的“法兰克人”音译。从此之后,凡是这种字母装弹的小火炮,都被大明称为“佛郎机炮”。
图片
◇ 图为《武备志》中绘制的佛郎机炮
在掌握佛郎机炮的制作工艺流程后,大明很快就开始大规模生产装备,从嘉靖八年开始,北方边疆地区驻守的军队就开始大规模换装大明国产佛郎机,有了这种先进火器的加持,大明在和蒙古的军事冲突中不再是一味被动挨打,佛郎机的威力也在实战中得到验证,据时人记载,说这佛郎机“发时势如霹雳,可毙人马数百计”,对面的蒙古人也很快意识到明军又有了黑科技,这种新火器比之前的火铳更加难以对付,甚至想方法设法从明朝拿到佛郎机的制作工艺,自己山寨。比如就有文献记录嘉靖二十三年,蒙古这边就“密令叛人潜入京师,习佛郎机大炮”。不过这佛郎机需要相对成熟的制铁冶铁工艺,而当时的蒙古草原部落冶铁工艺实在拉垮,连铁锅都要从汉人手里买,就算拿到了资料和制造工艺也很难大规模制作。因此这蒙古人山寨佛郎机一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在大明朝这边,佛郎机并不只是简单仿造葡萄牙,也有自己的创新。
既然这佛郎机的核心就是子母炮,那么按照这个原理去重新改进自己过去的火器,这样既不用重新再造,还能废物利用一下,性价比拉满。于是乎,明军大量的旧式火铳和火炮都被改成了佛郎机样式,比如嘉靖二十二年大明就改了一百多件过去的手铳和碗口铳。到了嘉靖后期,各种各样的佛郎机在明朝军队里已经是绝对的主力了,当时的《武备志》就记载,“兵技,第一大佛朗机,其次鸟嘴铳,又其次弓矢,至于刀斧,则其下矣。”这说明当时佛郎机这种先进火器已经成为明军首选的杀敌利器了。
图片
◇ 图为戚继光
说起来,当时的大明将领中对佛郎机认知最深,改进最全的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的著作《纪效新书》中就详细记载了佛郎机的分类,从小到大分为六类,长度最小的一尺,也就是三十多厘米,最大的能有九尺,接近三米。佛郎机这种射速快的小口径火炮,无论是对付倭寇战船还是步兵都有不错的杀伤效果。当时倭寇也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佛郎机和火绳枪,但装备规模数量实在没办法跟戚继光的军队比。再加上戚继光的战术和阵型,每次对阵倭寇基本都能稳占上风。而到后来戚继光调任镇守北方之后,更是以战车作为防御的核心,这样的战车上放置佛郎机两门,作为整个明军战阵的核心。当然,无论是抗倭还是抵御蒙古骑兵,戚继光都对佛郎机做出了很多改进,比如在子铳当中用铅弹充当破片杀伤,改进瞄准装置等等,甚至把一门巨型火炮给改成了佛郎机这样的字母铳样式。所以当蒙古骑兵来犯之时,战车上的佛郎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出密集弹幕给他们重大杀伤,从而抵消蒙古骑兵最大的优势。可以说在戚继光的整个军事体系中,这佛郎机是当仁不让居于核心的武器。
图片
◇ 图为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卷十五《布城诸器图说篇》节选
这佛郎机虽然在大明朝很多人看来已经是威力天下第一,但是它也还是有缺陷的,比如射程太近,威力太小,而且容易漏气炸膛。其实,早在佛郎机传入明朝之前,这样的火炮在葡萄牙战船上就已经略显过时,当时欧洲的火炮铸造技术发展之下,已经能铸造出威力更大的前膛装火炮,并将其用于军舰和野战了,但在大明就缺乏这样的进步,只能不断地改进佛郎机。而到了万历年间,大明的东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南倭北虏”更可怕,更难对付的敌人,那就是满州女真。
图片
◇据明人记载,女真人的盾车厚度在15-18厘米之间,随行26人不断推着盾车前进,后方骑兵在后跟随,随时发动突袭 图为清军楯车示意图此时,戚继光好不容易练成的精兵也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历史,而佛郎机这种武器又极其需要训练有素的军人操控,所以明朝边军战斗力再次直线下降,更可怕的是,崛起的女真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面对大明的佛郎机也不仅仅是骑兵袭扰,他们有盾车和重步兵,其中盾车前方是用厚实的硬木加硬牛皮、湿棉毡等包裹,在几百米距离上可以有效抵挡佛郎机的弹药杀伤,而身披重甲的重步兵就在盾车后面瞅准时机就向明军发起冲击,此时明军的佛郎机经过几轮射击后,弹药就会消耗殆尽,等待明军的也就只有战败的命运。从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到崇祯年间的大凌河之战,后金女真的这套战术是屡试不爽。很明显,佛郎机已经不能支撑起边关明军防御,因此它很快被威力更大,技术更先进的红夷大炮所取代,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图片
◇ 图为抗战时期,地方武装使用的佛郎机
明朝灭亡之后不久,满清统治者知道火器的厉害,延续了明朝前期的严禁民间拥有火器的政策,因此佛郎机在很长一段时间从典籍中消失了。不过这种武器却并没有被人遗忘。明朝时期制造的佛郎机基数太大,万历年间的记载就超过了十万之数,所以民间扔有不少保有佛郎机的人,当时人们拿佛郎机狩猎野鸭也是一种娱乐。甚至到了抗战时期,敌后的游击队在缺枪少弹的情况下,也有人拿出佛郎机跟日本人死磕,这也是佛郎机作为武器最后一次在战场上发光发热了。如今还有不少佛郎机存世,陈列在各种博物馆当中供后人参观。
纵观佛郎机的历史,它根本算不是天下最强的火器,它传到明朝的时候,欧洲已经有更好的火器在运用。而对于大明来说,技术在几百年间毫无进步,所以只能指望从西洋的进口火器中获得技术优势。幸运的是,当时至少一部分官员头脑还是清醒的,没有被“我大明天下无敌”的思路禁锢,因此才能力主引进西方的火器,而引进之后的佛郎机也的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扭转了大明的军事局势。但是由于大明朝固有的问题,佛郎机可以在短时间里被迅速推广,却不能针对这种武器的缺陷稳步升级,一旦遇到技术瓶颈时还得仰仗西方技术的再次输入。而像佛郎机这样的故事,又何止是发生在几百年前的大明呢?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